当前位置:首页 > 如何写故事 > 阅读详情

丰国需故事创作漫谈

发布时间:2012-12-29 21:13:55    来源:故事大全网    阅读次数:1770

通俗的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故事创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

A+A-

故事家丰国需
▲故事家丰国需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

新故事创作对题材的要求,应当说是比较苛刻的。编辑部要求作者们能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突破。如果按照这些编辑部老编们的要求直接到生活中去寻求创作题材,那是很难有所收益。生活中不太可能提供你现成的故事。那么,如何切解决这题材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新故事作者在掌握新故事特性的前提下,善于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

一、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素材

素材,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艺术处理的原始材料。它可分为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所谓直接素材,是指我们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人物、事件;间接素材是指我们听到过,或通过一定文字资料而掌握的人物、事件。新故事创作的素材也无外乎这两个方面。简括地说,其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

这些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新民间故事,其中一部分还是比较成熟的,经过作者搜集整理发表以后,成为优秀故事作品,如《马大哈住宿》等。这些从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的成活率较高。因为这些片断之所以能在社会一定范围内流传,说明了它们已具备了某些口头流传的条件,一些精华之处,往往是我们个人构思所难以达到的。把它们吸取过来进行创作,往往能使作品保持较浓的民间故事特色,易于记忆、讲述和口头流传。因此,我们在从事新故事创作时要十分注意收集这类素材。

在整理这类素材时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赋予这些素材一点意思,使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或能告诉读者一点那怕是浅显的道理。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往往趣味性特强,但免不了过份追求趣味而少了些思想内容和积极意义,照搬这些流传的片断要发表可能性不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者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里我还是以汪黎明先生的《马大哈住宿》为例,与同学们谈谈流传故事的改造:《马大哈住宿》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流传的版本是:一小伙子做事马大哈,在外住宿时,洗了短裤光身子入睡。半夜里起来小便,赤身裸体地被关在门外,闹了个大笑话。原来的流传版本相当风趣,但显得低级趣味,马大哈这人物没个性,仅仅只是取笑他,挖苦他,令人一笑而已。这样一个故事,只能在私下讲讲,上不了台面。汪黎明先生在得到这块材料后,与同道一起进行了讨论(我们杭州的故事作者经常在一起活动)。大家认为这本子值得改造,要改好这本子首先得让马大哈这人物立起来,而不仅仅是出出洋相,要赋予一点意思,让人们懂得做事千万不能马大哈……

于是,汪黎明先生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设计了“画短裤”这一细节。这个细节使整个故事活了起来,它赋予了“马大哈”个性,使这个人物显得十分有趣又带一点可爱。通篇作品幽默的格调不但没变,相反味道更浓。作品在《故事会》发表后,曾被多家书刊收入,被认为当代幽默故事的精典之作。

(二)社会新闻

我们所说的社会新闻,是指在社会上最近发生的、使人们感兴趣并竞相传播的新奇、有趣的真人真事。这些能传起来的社会新闻和社会上流传的新民间传说有着十分相似。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密切的关系。从流传的方式上来看,都是口耳相传;从内容上看,所反映的大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从情节上看,大都是比较奇巧并有种着一定的趣味性。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社会新闻往往是新民间传说的胚胎,不少亲民间传说都起源于种种社会社闻。

因此,学会从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无疑也是我们搞新故事创作的一条捷径。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类素材呢?对待这一类素材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构思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几条不同的路径,从而选择一条适合故事发展的线路往下走……

在此,我想以我的拙作《偷出来的故事》为例,与大家谈谈这类素材的处理: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听到一则社会新闻,我居住的那个小镇的镇政府团委办公室在一天晚上被撬,被偷走一大笔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个小女孩治病的捐款。由于偷走的那笔钱的特殊性,这消息一下传得飞飞扬扬。我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心头为之一振。怎么捐款也会被偷呀?我觉得这可是块好素材,它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它是一个老百姓所关注的素材,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我便开始构思。我想到我们当地有些机关干部均在办公室里藏私房钱,从这里引申开去,我大胆设想了一系列情节,构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情节完全虚构的。生活素材只给了我一个创作的欲望,并没提供我完整的情节。我在虚构时便注意了真实性,将故事编圆。使人感到确有其事一般。比方说,生活中小偷良心发现的实例是很少的。但我在这个故事里,经过一系列地铺垫,使小偷的良心发现变得顺理成章,使读者看不出有多少编造的痕迹。这“将故事编圆”的手法,是非常值得同学们关注的。

(三)亲身的经历、体验和观察

这是新故事创作素材又一主要来源。虽然说从流传的新民间故事片断和社会新闻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的成功率比较高,但毕竟这些间接的生活素材与我们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比较起来,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少了,根据这些素材去进行创作,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故事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运用自己亲身经历、体验和观察到的直接素材来进行新故事创作,必将越来越成为新故事创作的一个主要途径。

写故事要做有心人。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人家可以一笑而过,你可得多想想呀,有时候,多想一想,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

那一年,我家里的大门上要装只“猫眼”,我请了个朋友来装。可谁知到了说好的时间,那朋友打了个电话,说有事来不了。我火了,“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吃带毛猪”了?自己装!袖口一撸,亲自上阵。可装好一看,天呀,我竟将猫眼装反了~~~~~后来,我细细一想,这细节不错呀,绝对有戏!于是,七想八想,便有了《“猫眼”反装》这故事……

那一年,我参加残疾人的文艺汇演,演出归来,我和一位盲人推拿师聊天,他很有钱。但他和我说了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他说:“如果能让我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我愿意奉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这句话当即触发了我的灵感,我觉得如果把他是盲人这点包起来,将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呀。于是,经过调动生活积累,融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我写出了《看一眼一百万》……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是将那些小素材存储在我的“仓库”里,空下来时看看想想,看是否能触动起灵感的火花。只有积累的多,用时才召之即来。而这种亲历的事例写出来很少会碰到撞车现象,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四)报刊媒体上的新闻片断、其它体裁的枝枝叶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已占了很大的份量,这些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成了我们的间接生活,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写作上的灵感,成为我们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记得有一年,我偶然看到一篇杂文,上面有个细节,说是某领导老是有人找他批条,找他批条的人实在太多,有些还不能得罪,无奈,他想用两种颜色的笔批条,基中一种颜色是没用的。看到这里我眼睛为之一亮,这可是个好点子。我当即记在了一个小本本上。事后,我以此事生发开去,构思了一个故事《局长批条》,得了当年“海燕杯新故事征文”二等奖。

有一次,吴桑梓大姐在看报时,看到了一个健康孩子长期限跟哑母生活在一起,结果变成了一个哑童的消息后,她从中看出了“奇”。于是,便结合她平时的积累(她有许多各类资料卡片),创作了《哑童巧计除盗贼》一文。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写不完的素材。素材的来源还有许许多多,但主要是在这四个方面。其实,我上面的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正确的说法,素材来源应是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两大类。我之所以分细,是为了便于各位理解。素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

如果把故事创作比作是一门手艺的话,那么,我们两人只能称作“匠人”,是一对“故事匠”。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不是皮匠,只是故事匠,苦思半晌也不知两个故事匠到底能抵个什么?想起来一加一总还是大于一吧,于是我们两个故事匠就走到了一起……

我们两人,从事故事创作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都是有师承的。丰国需师从于故事大王吴文昶先生;郁林兴师从于故事名家毛一昌先生。与那些故事前辈在一起,我们现在仍是不折不扣的小辈,可与那些热心学习故事创作的年轻人一比,我们又成了“前辈”。所以,开句玩笑,我们几乎是承前启后的一代,颇有点“天降大任于斯人”之感——悄悄地得意一下。得意之余,一直觉得该为年轻人做点什么……

想起我们学故事之时,一开始都没拜师,自己在创作的道路上“七跌八撞”,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在师长和前辈们的指点下,我们才有所长进。于时,我们就想与现在想学故事的人说说我们的体会,说说我们的教训,让他们也能少走点弯路,帮助他们推开故事这扇门。有时,现身说法会比老师上课还会更有用些。

说起故事,故事到底是什么?说实话,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对故事匠,纯理论的东西我们实在是“说也说不清楚”,我们只知道:故事是“事故”;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是“一件事、三两个人、转几弯”……

所以,你若想从本书中得到些最新的故事理论,那么你肯定会为之失望。但如果你想看看两个故事匠是如何写故事的?看看两个故事匠是如何成长起来的?看看两个故事匠有着哪些“歪理十八条”?看看“故事”这扇大门推开之后里面究竟有些什么东西?那么,不敢说你一定能“开卷有益”,但相信你多多少少是会有点收获的。

如果你从我们推开的门中看到了故事的精彩,也想进去当个“故事匠”,那么我们先讲个小故事给你听。

这是个外国故事:电话发明人贝尔在试制电话时,感到有些问题还没有把握,便去向他的老师享利请教。他老师听了他的设想,十分干脆地说:“干吧!”

贝尔十分不安,又向老师说:“可我对于电的知识知道得很少呀!”

他老师朝他看看,又简短地说:“学吧!”

就这样,在老师鼓励下,贝尔发明了电话机。电话机试制成功那天,贝尔激动地拥抱老师,动情地说:“老师,如果不是您当时的鼓励,我是不可能发明电话机的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你先干吧!有什么问题,你就学吧!我们就是这样干了学,学了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创作中学会了创作。

“实践出真知”,想在故事上做点事的,干吧……

就此打住,权作开场白。

第一讲:素材来源

素材,是构成一个文学作品的最为原始的材料。素材的处理和运用是我们从事新故事创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新故事创作中第一个要碰到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素材,新故事创作也就无从谈起,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素材在哪里?如何去寻找素材呢?

我们常说“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可老是有新作者说:“我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全都十分平淡,构不成故事呀。”是的,生活中一般来说不太可能提供你现成的故事,让你全盘照录。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我俩多年的创作实践,我们觉得:作为一个新故事作者,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到生活中去发现那些可以构成故事的素材,然后要学会处理素材,对那些原本并不起眼的生活素材,要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我们笔下的题材……。

我们俩人从事新故事创作都已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了,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处理素材,在这里,与大家谈谈我们是如何寻找素材和处理素材的。

一、寻找素材

素材,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过艺术处理的原始材料。它可分为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两大类。所谓直接素材,是指我们作者自己亲身经历或体验过的人物或事件;所谓间接素材则是指我们听到过,或通过一定文字资料而掌握的人物和事件。

新故事创作的素材也无外乎这两大方面。从这两大方面引申开去,我们说,新故事其素材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亲身经历

这是新故事创作素材一大主要来源,也是每个新故事作者,特别是初学者最得重视的素材来源。

一些大作家都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之类的话,别以为他们是在唱高调,这其实真正是经验之谈,是实实在在的写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成百上千的有趣的事件,这些事件有不少都是可以作为故事的素材的,问题就在于你能不能去发现。拿我们来说,在故事创作中,摸爬滚打也几十年了,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在生活中寻找故事素材,所创作的绝大部分故事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尤其那些获奖作品,大都是从生活中得来,其他作品,估算一下,也约有三分之二是从各自的生活中得来的……

我们说:故事作者要学会做有心人,学会运用“故事思维”去思考。生活中时常会发生一些这样那样的有趣的事件,普通的人可以一笑而过,但作为一个故事作者,就不能轻易地放过去了,你笑过之后可得回过头来多想想,多悟悟。有时候,多想一想,一件小事、一个小小的细节、有时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

那一年,丰国需居住的那个小区家家户户流行在大门上装只“猫眼”,他也没有脱俗,便请了个朋友来装。可谁知到了说好的时间,丰国需备好工具等朋友来装,可那朋友却打了个电话给他,说有事来不了。这下丰国需可火了,“死了张屠夫,难道就吃带毛猪”了?这门上装“猫眼”又不是高科技,你不来装,我就自己装!于是,他袖口一撸,亲自上阵。一番忙碌之后,“猫眼”装好了,可装好一看,天呀,竟将猫眼装反了……

本来此事到此就完了,只是凭空添了点笑料而已。但丰国需他却没完,因为他是故事作者呀。他细细一想,这个细节不错呀,绝对有戏!于是,七想八想,便有了《“啊哼”的故事》这故事,发表后还让人改成单口相声,并成了电视台的保留节目……

郁林兴有个故事叫《尤所长“方便”》,那个故事曾在上海市的故事比赛中获了奖,在《今古传奇?故事版》发表后,又被《微型小说选刊》等十多家报刊转载。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尤所长“方便”》

俗语讲: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青龙山税务所大名鼎鼎的所长尤一寿能说会道,办事精明,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欢喜揩油占小便宜。据说他上厕所从来不用家里的抽水马桶,为了节约水费,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均要急急忙忙从家住的四层楼直奔到公共厕所,还振振有词说:水是不可再生资源,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这天早晨一起床,尤所长尽管“生理反应”强烈,但他和往常一样,运气憋住,待刷完牙洗净脸,梳好发吃饱饭后,才拎起公文包直冲公厕。当他把积聚了半宵的“废水”舒舒服服地排泄一尽,正想轻装上班时,不想被一位老妈妈叫住说:尤所长,请交二角钱。

尤所长一听,才想起环卫所早就通知公共厕所从今天起实行收费制了。他十分懊悔自己怎么把这件事忘了,现在排出去了又不能收回来,只能付钱吧。但他想想实在吃亏,上一次厕所要二毛钱,近半吨水费,家里的抽水马桶好用近十次,太不值了。可是不付吧,堂堂税务所长,也算个人物,连区区二毛钱也不愿付,传出去面子上怎么挂得住。但尤所长毕竟脑子活络,他脑筋一转说:“老妈妈,真对不起,今天真巧没带零钱,这样,你给我记着,今后一起付”。

老妈妈也很通情达理,连声说:“没事没事,今后一起付吧”。

尤所长匆匆走出厕所,心里说:今后一起付?想得美,撒把尿要二毛钱,今后鬼孙子会再来。

但是,人一旦养成习惯,往往难以改变。这不当天尤所长下班,走到厕所旁边时,早把早上的事忘得一干二尽,自然而然地又踏了进去。当方便到一半,才猛地想起:“方便”一次二毛,惊得一半“废水”就此打住。他想这次四毛钱是逃不掉了,不想老妈妈只是朝他笑了笑,竟没有要他付钱。尤所长也就乐得捡个便宜,心安理得地走了,但对老妈妈为什么不讨钱百思不得其解。

回到家里与妻子一说,毕竟是所长夫人,洞察力强,她分析说:你堂堂税务所长是何等人物,哪个部门不来拍你马屁,一定是环卫所发了通知,象你这样的人物,上厕所一律免费。尤所长一想,觉得有理。但当天夜里他怎么也睡不好,心里总有点不踏实,为了验证夫人之说是否正确,第二天早上,尤所长硬着头皮再上公厕。果然,老妈妈除了亲热地说声:“所长早”绝口不提付钱二字。尤所长不得不佩服夫人的高明。

从此,尤所长一如既往,每天上班离家,下班回家,总要先到公厕报到,逢到休息或半夜内急,也照旧不辞辛劳舍近求远。

转眼一年将过去。那天下班,尤所长刚踏进公厕,只见老妈妈拿出一本练习本,一边翻一边说:尤所长,快过年了,你是否把上厕所的钞票结一结。总共305天,你大便280次,每次0.5元,共140元,小便418次,每次0.2元,共83.6元,其中8月17日夜里你拉肚子,一夜来了6次,也算在小便里,合起来共243.6元。

尤所长一听只觉“嗡”得一下,脑袋剧烈膨胀。原以为上公厕方便揩了便宜,想不到便宜不着竟要大出血。真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尤一寿毕竟是有一手,眼睛一眨马上计上心来。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对老妈妈说:“钱当然是要付的,老妈妈,只要你给我开一张正规的发票,我马上付给你钱。”

老妈妈一听真叫要命,心想:我守了一年厕所,进出少说也有几千人,可要发票的却从来没有碰到过。公共厕所,哪来发票?噢,尤所长要发票会不会是为了报销,对了!公家的人吃饭要报销,乘车要发票,当然喽上厕所也要开发票了,可是到哪儿去开发票呀?

尤一寿看着老妈妈着急的模样,他乐坏了,但嘴上却说:“老妈妈,您也知道现在收费都要讲凭证,如果没有正规的发票,这事可就难办了,当然我也不好付钱给你了”。

不料老妈妈开口说:“尤所长,你们公家的人办事就是认真,一点一划,发票应该要的,请你在此等一等,我去想想办法”。说完走了出去。

尤一寿看着老妈妈远去的背影,好不得意心想:你没有正规的发票,我看你有什么办法,好吧!我就在这里等一等。

不一会,老妈妈兴冲冲地回来了,高声地喊道:“尤所长,尤所长,发票来了,刚才我去问了我们环卫所长,他要我去开了这张发票,你看看开得对不对?

尤一寿连忙接过发票一看:服务业统一发票,税务监制章印得清清楚楚,当看到大写金额时,尤所长跳了起来:“不对呀,怎么比你刚才说的价钱多开了几十元呀?”

老妈妈连忙解释说:“噢,尤所长我忘记对你说了,开发票你们税务所要上15%的税,哎哟,还要麻烦你多付36.54元”。

尤所长惊呆了,再仔细一瞧,“啊”!消费项目一栏赫然写着二个字:餐费。(郁林兴)

你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吗?

那一年,郁林兴在金山区某镇广播电视站工作。一次,所在的金山区广播电视台组织基层广播电视站站长到苏州考察。在考察途中,大家要上厕所方便,当时那里的公厕要收费,有一个老奶奶把守着厕所的大门,凡进去小便者一次必须先交2毛钱。当时他们共有10多人,大家身上没带零钱,郁林兴就与老太太说,“让他们都进去,你数人头,钱由我一人总付。”郁林兴这个人平时喜欢与人开开玩笑,看着大家一个个进去,他便就与老太太打趣说:“你收费物价局是否批准呀?工商税务是否登记许可?”最后,他又说能否给我开一个发票,因为我们是公事,为公家办事有发票好回去报。

郁林兴还有个故事,叫《要怪就怪生错病》,这个故事的素材由来也十分有趣。

大约是2003年夏天,故事派对网站与福建《故事林》杂志合作在杭州余杭召开中篇故事笔会,郁林兴应邀参加了这一次笔会。当时,他不巧痔疮发作,为了减轻痛苦,他常常使用妇女卫生巾来衬垫。

那几天晚上,他和他的驾驶员住在一个房间,有一次他上卫生间,把换下的那妇女卫生巾随手往垃圾筒里一丢。突然眼前一亮,两个大男人的房间里突然出现这妇女用品,不是很有故事性吗。于时他出来就与驾驶员开玩笑,装作一脸严肃地对他说:“你进来,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我在开会,你在宾馆里做了那不该做的事?”

那位驾驶员是个非常老实又不善于语言表达的人,他一看那东西,一下子傻了,他怎么也说不清到底怎么回事,他根本想不到两个大男人的房里会有这个东西……

第二天,郁林兴、丰国需及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老师三人同车去上海,高速公路在嘉兴段堵车了,闲着没事,郁林兴便把此事说给大家听,大家都笑得前俯后仰。笑后,纷纷认为这里面有故事。于时,三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很快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要怪就怪生错病》

小镇上有一对夫妻,妻子玲玲是位出租车司机,相貌俊俏,伶牙俐齿,但有一副令男人最懊恼的怪脾气:疑心病重,喜欢吃醋。偏偏他丈夫秦强在一家公司当供销科长,应酬多、交际广,还要三天两头往外跑。因此,玲玲的醋坛子时不时会打翻,秦科长也因此常常成为同事们取乐的对像。

这天早上,玲玲坐在自己的出租车里候客时,突然看见丈夫同科室的小青年阿三头拎着皮包,独自走来。昨天,秦强说他和阿三头俩人到省城开什么展销会,要住二三天。现在一见阿三头,玲玲当即起了疑心,要紧探出身来将他喊住问道:“阿三头,秦强不是说与你到省城开展销会去了,怎么你没去?”

这阿三头平时是科长家的常客,明知科长夫人疑心病重,却经常有意嘻嘻哈哈地乱开玩笑。现在见玲玲这样问他,就嘻皮笑脸地说:“阿嫂,展销会我是去了,但城里这世界不要太精彩呵。秦科长嫌我碍手碍脚,赶我先回来了。阿嫂,等他回来,你可要好好地审问审问噢。”说完,边走边捂住嘴偷偷地一笑,

玲玲一听,脸色就暗了下来,马上掏出手机拔通了秦强的电话。秦强告诉他,他就住在“天天乐”宾馆,展销会还没有结束,今天晚上还有一个重要活动,要到明天才能回来。

玲玲听后心想,既然展销会还没有结束,那你为什么要赶阿三头走?什么重要活动要放在晚上,还只能有你一个人参加,分明是在蒙我。想到这儿,醋劲就“腾”地冒了上来。

这玲玲别样都好,就是醋意一上来,往往会转不过弯来。现在正是这样,她越想越起疑心,醋劲一发,立即发动汽车就往省城赶。

当她找到天天乐宾馆,到总台一问,秦强住在306房间,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上三楼,找到那房间。只见房门紧闭,门边竟还幽幽地亮着“请勿打扰”的指示灯。她不及细想,举手就“砰、砰、砰”敲响了门。一会儿,门“吱呀”一声打开一条缝,玲玲一看,真是丈夫秦强。只见他打着赤膊,仿佛刚从床上爬起来。她用力一推,闯了进去。

见玲玲突然到来,秦强不禁一呆,看看她脸色铁青,知道又是疑心病发作,醋劲大发了。所以小心翼翼地说道:“玲玲,你做什么呢?我又不会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干什么要这样疑神疑鬼的?”

此时的玲玲也不开口,冲进房后,先掀开棉被看看,又扑到枕头上闻闻,再拿起茶杯嗅嗅,还打开橱门瞄瞄,象侦探似地四处查找。当她查遍了房中的每个角落,都没有发现一丁点可疑之处,但她并没有就此罢休,又一头站进了卫生间。

秦强一见,不由一阵苦笑,心想:玲玲啊玲玲,真是拿你无话可说,何必这么对我不放心呢。反正我又没做亏心事,随你怎么折腾吧。

正在这时,猛听得玲玲一声高喊:“好你个秦强,你给我滚进来,睁开你的狗眼,看看这是什么东西?”

秦强赶紧走进卫生间,顺着玲玲手指指着的垃圾筒一看,不禁呆住了,只见那里面竟有一条明显己用过的女人专用品。

“这……?”秦强怎么也想不到这卫生间里,怎么会有这东西。这房间昨晚千真万确就他和阿三头俩人住着,不要说女人,就是雌蝴蝶也没有飞进来过一只,哪来的这东西?

“玲玲,你听我说,我真的没做什么,这……,或许是……是以前的房客留下的吧。”

“放你个屁,哪家宾馆不是每天打扫干净的,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啊?事到如今还想骗我。你要是心中无鬼,为什么要赶阿三头走?”

“我哪里赶他了,是他今天一大早告诉我说身体不好,奔丧似地先回去的。”

“哼哼,你还有脸来狡辩。”玲玲冷笑道,“我不想在这里吵,回去再与你算帐,走!”

事情落到这个地步,秦强是怎么也意想不到的。真叫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啊,看来要宰要剐只有听天由命了,现在只能跟玲玲回去再说。

一路上,玲玲铁青着脸,把车子开得飞快。秦强呢,缩在后座上,低着头闷声不响。很快,车子驶回了小镇,当来到一家超市前面时,玲玲突然一个急刹车,打开车门跳了下去。秦强猛地一惊,举头一看,只见阿三头正在超市门口探头探脑。玲玲过去一把抓住他的手就往车上拖。秦强不知又生出什么事了,要紧下车,只听玲玲正厉声问道:“阿三头,你给我说清楚,昨晚你到底是不是与他住在一起?”

阿三头一看玲玲脸色不对,知道情况不妙,赶忙实话实说:“昨晚是我和秦科长在一起住,阿嫂你放心,我们可没有做一点出格的事。”

“放心你个头!你跟我一起到我家里去再说。”玲玲一边说,一边拉他。

“阿嫂啊,有什么话等一等我保证都对你说清楚。不过现在我想请你先帮个忙。”阿三头有些尴尬地说。

“你不要给我耍花招,帮什么忙不忙的?”

“阿嫂,帮我……帮我……。”阿三头欲言又止。

“你到底要我帮什么,再不说就立即跟我走。”

“阿嫂,反正你是自己人,也不怕你笑话,不瞒阿嫂说,我痔疮经常发炎,常用这个、这个卫生巾来垫。这次这难言之隐又发得厉害,所以提前回来了。可这东西又用完了,我一个大小伙子,买这种东西实在有点不好意思,麻烦阿嫂帮帮忙,帮我去买一买。”

“好你个阿三头,这么说,宾馆卫生间里那东西就是你丢下的?”秦强听阿三头这样一说,赶紧问道。

“是的,怎么啦?”阿三头不解地问。

“你这个臭小子,为什么别样毛病不去生,偏偏要生这种病。”秦强当胸一把抓住阿三头说,“你知道不知道,为你这短命的难言之隐,害得我们夫妻差一点要离婚了。”

此时,阿三头被秦强讲得云里雾里,摸不着方向,而玲玲却早已心知肚明了,只见她红着脸对丈夫望了望,“扑嗤”一笑后,轻快地走进超市帮阿三头的忙去了。(郁林兴)

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郁林兴的细心观察和认真的分析才得来的,如果没有作者的细心,充其量只是一段让人茶余饭后笑一下的笑料罢了。

这样的故事,因为它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和亲身经历,既充满了生活情趣,又与人家的经历不同,大大降低了撞车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提倡尽量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故事素材,去写出属于你的故事来。特别是新作者,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更有可能让编辑们为之眼睛一亮……

当然,生活中更多的时候那些素材是当场转化不了故事的。对于那些一时构不成故事的素材,我们的做法是将那些小素材存储在自己的“仓库”里,过去常用的办法是用个小本本把它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空下来时就看看想想,看看是否能触动起自己灵感的火花。只有平时这样的素材积累得多了,用时才能做到召之即来。

2、道听途说

我们这里所说“道听途说”,其实说的是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的社会新闻。社会上一些刚刚发生的有趣的事,会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比报上的社会新闻快得多。这些最近刚刚发生的、使人们感兴趣并竞相传播的新奇、有趣的真人真事,和社会上流传的新民间传说有着十分相似的共性,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密切的关系。从流传的方式上来看,它们都是口耳相传,你传我我传他;从内容上看,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比较关心和关注的问题;从情节上看,大都是比较奇巧的情节和细节,并有着一定的趣味性。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社会新闻往往是新民间传说的胚胎,不少新民间传说往往都起源于种种社会新闻。

因此,学会从“道听途说”中选取素材来创作新故事,无疑也是我们搞新故事创作的一条捷径。

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类素材呢?根据我们多年来的创作实践,我们认为对待这一类素材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艺术构思能力,对于一块好的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设计几条不同的路径,从而选择一条适合故事发展的线路往下走……丰国需有个故事,名叫《偷出来的故事》。在此,我们以此故事为例,与大家谈谈这类素材的处理:1994年3月,丰国需因车祸跌断了腿,卧床休息半年。一天,朋友来看他,在他床头讲了一则刚刚发生的社会新闻,说是他居住的那个小镇的镇政府团委办公室在前一天晚上被撬了,被偷走一大笔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个小女孩治病的捐款。由于偷走的那笔钱的特殊性,这消息一下传得飞飞扬扬。丰国需听到这一消息,不由心头为之一振。怎么捐款也会被偷呀?这小偷实在是太可恶了!又一想,他觉得这可是块好素材,一般的偷窃案子没有令人觉得“新奇”的地方,而这个案子,由于被偷走的是一笔捐款,而且是给一个患了重病女孩的捐款,这就使这个案子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超常性”,这必将引起老百姓的极大关注。同时,它又为我们故事作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样一个老百姓所关注的素材,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于是,躺在床上养伤的他便闲不住了,他开始构思,想以此素材写一个新故事出来。他开始换位思考,当即想到当地有个别机关干部由于得了“妻管严”,均有着在自己办公室里藏私房钱的习惯,从这条线引申开去,他就大胆设想了被偷走的不是捐款而是自己小金库的私房钱,而被偷的人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就将私款失窃说成是“捐款被盗”……这样一来,当即就有故事了。他顺着这条线想下去,一系列的情节也随之产生,从而在病床上写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故事。

《偷出来的故事》

一天,临河镇工会办公室的干部邹华声一上班,发现门窗都被撬坏了,不由大吃一惊,当即跑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察看。天哪,抽屉琐被撬,里面被翻得一塌糊涂,昨天刚放进去和那笔钱早已不翼而飞。邹华声倒抽一口冷气。定了定神,凝眉沉思片刻,匆匆冲进了镇长办公室,结结巴巴地说:“镇长,不……不好了,我……那办公室被……被撬了!”

“什么?”镇长愣住了,赶紧问道,“丢了什么没有?”

“昨天各单位交来的一万元募捐款全被偷走了。”

“什么?”镇长大吃一惊,“一万元捐款?这……这怎么向全镇人民交待,唉,你呀你……”

镇长盯了邹华声一眼,猛地抓起电话机,给派出所挂了电话。也难怪镇长焦急,这笔款子非同小可,呀,它是全镇人民为一个不幸的孩子奉献出来的一片爱心呀。那孩子名叫查玉雯,自幼父母相继得病去世,由退休的老奶奶扶养长大,生活相当艰苦。查玉雯今年十三岁,在镇中心小学上六年级,最近,学校检查身体发现她已得了急性障碍性贫血,急需住院治疗。因治疗这种病需要大换所以费用高得惊人,这对依*退休工资生活的祖孙两人来说,简直成了天文数字。为此,查玉雯的奶奶心都碎了,整天以泪洗面。消息一传开,顿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镇人民政府经过研究很快作出了决定,由工会、妇联和团委分别牵头,在全镇范围内发起为查玉雯小朋友治病募捐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让大家都来关心爱护和帮助这个不幸的孩子,让这不幸的家庭能够享受到社会的温暖。

活动一开始,整个临河镇全都轰动了,上上下下全都伸出了友谊的双手。从昨天起,各行各业的捐款开始陆续向几个主要单位汇拢,可谁知道在这个节骨眼上竟会出这么大的纰漏。这被偷的不仅仅是一万元钱呀,它可是全镇人民的一片爱心和一个人的生命啊!

当天晚上,临河镇有线电视台播出了这一条新闻,编导还特意插播了一组捐款时的动人镜头: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颤悠悠地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有天真活泼的孩童认真地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还有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也同样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这些镜头的插播,更激起了观众对小偷的无比愤慨。作为当事人,邹华声也在电视中露了面,他内疚地说:“我没有将钱财保管好,对于这次失窃,我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对不起查玉雯小朋友,我更对不起所有捐款的人们,为此,我请求领导给我严厉的处分!”说到这里,他擦了下眼泪,又说:“为了弥补一点自己的过失,为了弥补一下我内心的羞愧,我决定将我自己的全部积蓄两千元钱全部捐出来,以表示我自己的心意。”说完,他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两千无钱的定活现两便存折,慎重地将它举过了头……邹华声从有线电视台回到家中已经很晚了,可他丝毫没有睡意,特地泡上杯“谷雨”茶,坐在沙发上细细回忆着白天所发生的每一个细节。突然,门口传来了轻轻的叩门声。邹华声起身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不由疑惑地问:“你是……”那年轻人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进门谈,进门谈。”说着,大大咧咧地径自走到沙发旁坐了下来,还架起了二郎腿。邹华声大惑不解地问道:“你是谁?上我家干什么?”“我是谁?哈哈哈。”那年轻人笑了起来,“邹先生,你可能想不到吧,我就是你刚才在电视中咬牙切齿痛骂的那个小偷!”

邹华声不由大吃一惊,脸都变了形,惊慌不安地问:“你是小偷?你……你想干什么?”那小偷嬉皮笑脸地说:“我想干什么,你邹先生还会不知道?哈哈,我如今是人人痛骂的贼骨头,而你呢,却成了慷慨捐款的大英雄。哼,我问你。你到底被偷了多少钱?邹华声脸色显得十分苍白,说话的声音都走调了:“一……一万元……”

“什么?”那小偷猛地站了起来,右手一挥,激动地说:“可我在你的抽屉里只拿到五百元。你说,还有九千五百元到哪里去了?你快说呀!”

“你……你血口喷人,你胡说!”

小偷幽默地耸了耸肩膀,说:“我胡说?那好得很,这样吧,我们一起去派出所,究竟是我在胡说,这是你在胡说。说完,他一把拉住了邹华声的手,大声喝道:“走吧!”

邹华声浑身颤抖,虚汗直冒,不由连连求饶L:“先生,有话好说,咱们可以商量嘛,何必非去派出所不可昵。”小偷连连点头:“不错,我们是可以商量。告诉你,我反正是臭名昭著的贼骨头,偷五百是偷,偷一万也是偷,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你就不同了,这件事要是我给你抖出去,准比我这个做贼的名声还要臭呀。”说完,他瞟了邹华声一眼,又得意地坐到了沙发上。

邹华声愣住了这小偷说得全都是事实。一点也没有冤枉他。昨天傍晚,邹华声下班时将捐款带去交银行,因路上碰到一个老同学多说了几句话,等赶到银行已过了营业时间,只好将钱带回了家里。今天早上,当他发现办公室被撬,自己放在抽屉里的五百元私款被偷,不由痛心万分,可转而一想,反正那一万元钱也没人知道我自己拿回了家,干脆说失窃一万元得了,这样,托小偷的福,还能赚进九千五,何乐而不为呢。为了能留个好名声,他又特意在电视台慷慨陈词捐出了两千元。他总以为窃贼得手后早已远走高飞,可谁想到,天底上竟有如此胆大的贼,竟会堂堂正正地找上门来,这可该怎么办呀?邹华声眼珠子一转,看来便宜是占不着了,眼上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个该死的贼骨头摆平,逢凶化吉。想到这里,他当即堆出笑脸,递上一根香烟,笑嘻嘻地说:“来,哥们,先抽根烟。”小偷摆摆手:“别套近乎,咱们还是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你既然说我偷了你一万元钱,那么好,请你拿出那剩上的九千五百元钱来。”

“这不行,这样我不成了竹篮打水了吗?况且我这捐出了两千元钱呢。我看还是这样吧,这剩下的钱咱俩二一添作五,怎么样?”“不行,我这个人有个怪脾气,你既然说我偷了一万元,我就得拿一万元,少一个子儿都不行!”

嚯!这小偷寸步不让的态度不由激怒了邹华声,他愤怒地说:“你不要欺人太甚,我完全可以一个子儿都不给你,你要知道,有谁会来相信一个贼的话。”那小偷一听笑了:“你说得不错,可是我早就作了准备,你看,我有这个。”说着一撩衣襟,露出了里面口袋中别着的一只微型录音机。天哪,他竟偷偷地录了音。邹华声情急之中想扑过去与他拚命可看看他那结实的身躯,自己明显不是他的对手,无奈,只得低三下四地向他苦苦哀求。那小偷简直是铁石心肠,无论邹华声如何求饶,他始终是坚持要拿九千五。邹华声没有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捧出了那一大包有大票有小钞的捐款,自己拿出了五百元将剩下的全部递给了那个小偷。那小偷点清了钱,当即往包中一放,然后手一挥:“拜拜!”走了。邹华声长吸一口冷气,双手捧着头一屁股瘫倒在沙发上。

第二天一早,派出所陶所长刚刚起床,有个小孩便来找他,说是有人叫他来送东西,说着,递上了一只黄布挎包走了。陶所长打开挎包,只见里面放着各种面值的钱,下面还压着一盒录音带和一封信,信下写着:所长先生:我是一个小偷,镇政府的盗窃案是我干的。昨晚。我看了有线台的电视新闻,使我的良心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想不到我在镇政府工会办公室偷了五百元钱,竟会给坏人钻了空子,差点误了查玉雯小朋友治病。我想来自首,可我又怕你们信不过我,现附上一盒录音带,它能告诉你事情的真相。这里的钱总共是一万零五百元,其中五百元是我的一点心意,望转交查玉雯小朋友。请放心,我这钱绝不是偷来的。

我不敢来见你,但我保证,从今以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一个曾经是小偷的人陶所长看到这里,十分激动,当即将信和录音带重新放入挎包,大步向镇政府走去。(丰国需)

应该说,这个故事的情节是完全虚构的。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只给了作者一个创作的欲望,一个创作的契机,并没提供完整的情节。所有的故事的情节完全是在作者通过了艺术想象后产生的。当然,作者在想象时并不是凭空瞎想,而是充分考虑了生活的真实性,努力将故事编圆,使人感到确有其事一般。比方说,生活中小偷良心发现的实例是很少很少的。但在这个故事里,经过一系列的铺垫,使小偷的良心发现变得顺理成章,使读者看不出有多少编造的痕迹。这种“将故事编圆”的手法,是新故事创作中一种基本的方法。这个故事发表以后,受到了编辑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还被不少刊物转载。3、媒体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已占了很大的份量,这些从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成了我们的间接生活,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创作上的灵感,成为我们写作素材的又一个来源。今年年初,丰国需在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某地有骑摩托车飞车抢劫,一出租车司机见状后当即追了上去,歹徒见有车来追,当即用事先准备好的石块砸了过去,将出租车的挡风玻璃给砸破了,这下出租车司机火了,当即撞了上去,将摩托车撞倒在地,抓住了歹徒。交警和110都赶到了,纷纷称赞出租车司机见义勇为,并要通报表扬他。出租车司机摇摇头不要表扬,说是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给他更换一块牌照。大家都呆住了,换牌照干什么呀?原来,出租车司机怕歹徒记下了他的车牌,日后会来报复他,而当地偏偏有规定,出租车的牌照是不能随意换的,所以才会有如此要求……看完这个新闻,丰国需很是感叹,现在这社会,做好事不是没人做,而是人家怕做。当天晚上,丰国需在故事网校上课,就在QQ群里和同学们聊起这事,说到最后一个要求时,他不说结局,而是要大家去猜。一时,众说纷纭:这个说把挡风玻璃给修修好,那个讲,上次违反交规请不要扣点了……就没有一个猜到现实中的结果。这块素材触动了丰国需的创作欲望,没多久就写出了下面这个故事:

《逃跑的英雄》

阿P前不久刚考出了驾照,对开车上了瘾,成天想搞辆车开开。可是,他私家车还没钱买,单位的车又轮不上他开,把他憋得慌,想开车快想疯了。今天是他休息,本想找朋友借辆车来开开过过瘾,可一连借了三个地方全没借到,只好出门闲逛,在大街上看看汽车过过瘾。每看到街上停着一辆车,他都要仔细打量一番,这辆是奥迪,那辆是奔驰,弄得清清爽爽。当他走过临水小区门口时,突然发现有辆轿车开了过来,在小区门口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一个老板模样的中年人,管自己走进了对面的茶庄。阿P对那辆车打量了一番,只见是辆普通型的桑塔纳,仔细一看,他突然发现车子没有锁。一时间,阿P当即心里痒痒的,心想这中年人一进茶室喝茶,没有两个小时是出不来的,自己不如开出去兜两个圈回来再来停这里好了,神不知鬼不觉的过把瘾多好。于时趁四下无人注意,他也不再多想,立即上车将车子发动了起来。阿P的车刚开上大街,大街的银行门口正发生了一件白日抢抢劫案,一个中年妇女刚从银行里取出一笔巨款,放在一只马甲袋里挂在自行车的把手上,可谁知从她后面飞驰过来一辆摩托车,坐在摩托车后面的人一伸手就将那装有巨款的马甲袋一把抢去了。等那中年女子反应过来遭到飞车贼了,那摩托车早就开远了。于是她便大声尖叫“抓强盗!强盗抢钱了!”一边喊,一边奋力蹬着自行车去追。阿P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他一听“抓强盗”便当即热血上涌,加大油门去追那辆摩托车。只一会功夫,摩托车快被追上了,那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强盗早有准备,随手朝轿车扔来一块石头,只听得“砰”地一声,那石头正好砸在轿车的挡风玻璃上,那轿车的挡风玻璃顿时被砸碎了。阿P心里那个火呀,我这车可是人家的呀,你这一砸不是得让我赔人家的挡风玻璃了吗。当即火了起来,开车便朝摩托车撞了过去。但就在车子快撞上摩托车时,阿P头脑清醒了,赶紧“吱……”地一个刹车,将车子刹住了。因为阿P突然想到,虽然自己是见义勇为,但如果真得撞死了人,还是得犯法的呀……就在阿P刹车的当口,只一刹那时间,那辆摩托车已窜出好远了。阿P重新打起精神,又拚命加大油门追赶了过去。摩托车冲上了省道,这是条一级公路,轿车离它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开车的阿P已想出了办法,他突然从旁边撞过去,巧妙地将摩托车及两个歹徒撞倒在隔离带上。只听得“砰……”地一声巨响,摩托车侧翻在隔离带旁,两个歹徒也被撞倒在地上,嘴里哼哼咿咿的,一个也爬不起来,看样子全都受了伤。阿P得意地从轿车中走了出来,冲着那两个歹徒踢了两脚,“哼,青天白日想抢劫?没门!”说完,他转到车后,打开后备箱找找有没有绳子之类的东西,说来也巧,后备箱里面正好有一捆绳子,他当即高兴地拿出绳子,将那两个歹徒全都捆在隔离带上,又把那撞飞了的装满钱的马甲袋捡了回来。然后,他得意地点燃一根烟,准备等待失主和警察过来。“呜呜呜”,110的警车和交警队的警车全都地亮着警灯开了过来,眼看这两辆警车越来越近,阿P突然一拍脑袋“不好”!天呀,我开的这车可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呀,等会警察一问让我怎么说?搞不好还当我是偷车的呢,还是走吧。于时,赶紧把那一袋子钱也扎在了隔离带上,这时,警车到了,阿P冲着下车的警察说了声,“钱我捆在隔离带上了!”说完就钻进车子,一踩油门走了。那些刚下车的交警刚反应过来,连忙喊:“小伙子,你别走,还没问你姓名呢。”可那轿车早就开远了,好在一个叫小陈的交警眼尖,把那车牌记了下来,于时,他就说,“先处理歹徒,一会儿再去找这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吧,有了车牌,还怕找不到人吗?”这时候,那个中年妇女骑着那辆自行车气喘吁吁地也赶到了,见歹徒抓住了,钱也分文不少,激动的眼泪当即夺眶而出,她连声向警察道谢:“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里面可有十万元钱呀,是我们全厂80位民工的血汗钱呀,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原来这中年妇女是一家私营厂的老板娘,名叫刘丽,刚才她从银行取出了十万元现金,准备给厂里辛苦了一年的民工发红包,让他们好回家过年,可想不到刚出银行门口才跨上自行车就遭歹徒抢了。一位姓黄的警察告诉她,“你不用感谢我们,歹徒是一个年轻的司机抓住的,你要谢得谢他才对!”听老黄这么一说,刘丽这才想起,当时是有辆轿车从她身边驶过帮她追歹徒的。连忙问老黄:“那小伙子在哪?我要好好谢谢他!”那位姓黄的警察说:“那个英雄做了好事不留名,已经开车走了。不过你放心,交警已记下了车号,一会儿他们会帮你查出他的名字,到时你和交警联系吧,现在你先跟我们去局里配合一下,做个笔录。”说完,姓刘的警察把两个受了伤的歹徒带走了,刘丽也跟着去了公安局。留下交警们在处理现场。在公安局里,刘丽刚讲完事情经过,突然一个年轻人闯了进来,那人正是阿P。原来,刚才阿P看到警察来时,心里慌了,因为他这辆车子是没通过车主同意“借”来的呀,这和偷不是一样吗?他连忙开车就逃。可逃到路上,他想想又不对,车子挡风玻璃被砸破了,车头上撞了下也有损伤,这样去老地方停了对车主来说实在是过意不去的,可如果去修理厂去修,车主看见自己的车子不见了肯定报案,怎么办?想来想去,他最后还是将车子开进了修理厂去修,自己却打车来到了公安局,来向公安人员“坦白交待”了。阿P对老黄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求他们他们帮助对车主进行解释。一旁的刘丽听阿P讲完,对他感激得不得了,连声道谢,并说车主那里如果有什么问题她可以去解说。老黄听完阿P的话,十分感叹,这事也正有趣呀。他想了下对阿P说,“这样吧,我带你去交警队吧,他们在查那辆车的车主,此时说不准车主已在交警队,我带你去向他解说。”刘丽在旁边听后也说:“我也要去,我去和车主说,车子的修理费由我来出好了。”再说交警小陈处理完现场后回到队里当即就查车主,车主很快查出来了,姓李。小陈给他打电话问他为什么刚才管自己走了,连我们叫你都不肯停车。那位李先生听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我今天没有违反交规呀,也根本没看见你们交警,更没听到你叫我呀。这下轮到小陈奇怪了,连忙说你刚才不是在省道上撞翻了两个抢钱的歹徒吗?那人更奇怪了,连声说没有,我在喝茶呢,我的车好好地在外面停着呢。交警当即想起,会不会又是假冒的车牌出现了,于时当即让他开着车来交警队。不一会,一个中年人跌跌撞撞地赶到了交警队,说他就李先生,他的车好好地停在小区门口却让人偷了。交警恍然大悟,原来那个抓强盗的人竟是个偷车的,怪不得一见我们到他就溜了。于时,当即布置查找这辆轿车。正在这时,老黄带着阿P进来了,一进门,那姓黄的警察就指着那年轻人对小陈说,“小陈,他就是刚才那个撞翻强盗的英雄!”小陈“哦”了一声,当即说:“他虽然是个英雄,但是老黄你知道吗,他那辆车却是偷来的呀。”“对,他是偷车贼!那车是我的!”那个中年人一下从小陈身边窜了上来,一把拖住小伙子。这时从门外进来了刘丽,刘丽一见那中年人当即喊了起来:“小光,快放手,他是我们的恩人呀!真巧呀,真巧呀,原来这辆车是我们的呀……”原来,那中年人正是刘丽的丈夫李小光。李小光呆住了,怎么回事?那个姓黄的警察笑了,“哈哈,这事也真是巧呀!”说着,他指着阿P就对小陈和李小光讲出了事情的原委。等老黄说完,阿P红着脸走到李小光面前,说:“大哥,实在对不起,我开车的瘾头太大了,没经过你同意就将车子‘借’走了,还把你的车搞坏了。这样吧,这车子的修理费就由我来出吧!”李小光激动地一把搂住阿P,“兄弟,你这是什么话,要不是你,今天我们就惨了。这样吧,今后你要开车随时来找我‘借’吧!”说着,俩人都“哈哈哈”地笑了起来。(丰国需)

这个故事应该说与那新闻没有太多的关联了,作者在构思时跳出了原来那新闻的框框,根据自己的思路去结构故事。对于这类报纸上的素材,在处理时很有讲究。如果顺着报上的新闻发展,很可能发生撞车现象。所以,在这里有几句话想强调一下:处理这类报刊上的新闻素材,在构思时一定要加工改造,而不能顺着报章上的报道去发展。只能让素材触动和激发你的创作欲望,随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去构思去发展,去加入自己的东西,去编出一个与看来的新闻不太相关的故事来。只有这样,成功的把握才会加大。就以上面那个故事来说,原始素材那个新闻上出租车司机的要求是很吸引人的,而且一般人都猜不到,用它来作故事核也完全可以创作出一个故事。但丰国需没有这么做,因为那样的话与原来的新闻太接近了,另外,如果另有一个故事作者看到这一新闻,也去写的话,两人就会撞车。如果对方动作比你快,一下发了出来,那你写的也许就会是白辛苦了。所以,从新闻中找的素材,我们一定要在加工改造上下些功夫。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给我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网络新闻,这些新闻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写不完的素材。4、流传段子我国是个盛产故事的国度,普通百姓茶余饭后有着讲故事讲段子的习惯和爱好,社会上一直在流传着不少新传说、新段子。这一些口耳相传的新传说,大都是群众中的“口头文学家”根据社会新闻进行口头加工,传讲的人多了,你加工一下,我加工一下,越来越显得完整,故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比较成熟的。这些新传说、新段子,经过作者有意识的搜集和整理后,能成为优秀的故事作品。

在整理这一类素材时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赋予这些素材一点意思,使之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或能告诉读者一点那怕是浅显的道理。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片断,往往其趣味性特别强,但免不了过份追求趣味而少了些思想内容和积极意义。如果照搬这些流传的片断,那么发表可能性不会太大。这就需要我们的作者对现有的片断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

这里以丰国需的《奇特的进口表》为例,与大家谈谈这类流传故事的改造:

《奇特的进口表》是一个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新传说。流传的有不少版本,其一个主要版本说的是:有一个修手表的,有一天发现一只人家送来修的手表与众不同,仔细一看这是一只外国某大集团用作股票信物的特制手表。于时,他花言巧语费尽心机得到了这只手表,最后发了一笔大财。整个传说传奇性很强,但意义不大,说的只是一个人得到了一笔横材,而且还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按流传的版本写下来是没有刊物会发表的。但是,这个流传的故事传奇性太强了极具故事性。所以丰国需听到了这个流传的段子后就舍不得丢掉,觉得这本子值得改造,要改好这本子首先得让修表人这人物立起来,而且还得相对应地设置个人物,并赋予一点意义进去。于是,丰国需经过反复构思,把当时台胞回大陆探亲的背景结合了起来,写出了一个传奇故事。

《奇特的进口表》

临江市北郊有个石桥镇,镇不大,却以桥出名,方园数里的小镇过去曾有石桥三十六座之多,在老辈手里着实风光过一阵。现在时过境迁,石桥荡然无几,剩下的唯有一座被列为省重点文物的“广济桥”还依然完好地横跨在小镇中间。广济桥的北岸有户人家。父亲陈守业,在广济桥南岸摆水果摊。儿子陈思发,原是缫丝厂的保全工,后嫌工资太少,辞职后跑起了生意。可哪知道这跑生意远比拿榔头钢锯要难得多,接连跌了几个跟斗。当然他不死心,整天东游西荡,说是摸行情灵市面,可搞来搞去,不但一分钱没赚,反而将他父亲做小生意赚来的几个钱用了个精光。俗话说,“天有不侧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此话不假,喏,那天早上陈守业出门还精神十足,可傍晚收摊时一只脚一滑,跌倒在桥边上,就再也爬不起来。等陈思发闻讯赶到,父亲已被人送进医院。他匆匆赶到医院,父亲已奄奄一息。看见儿子,陈守业脸上似乎有了点血色,挣扎着说:“思发,有件事……该告诉你了,你……还有个舅舅在……在台湾……”.“什么?”陈思发从懂事以来从没听说过还有个舅舅,而且还在台湾?“真的,你……是有个舅舅,他……他马上要……要从台湾回来……”“真的?!”陈思发转悲为喜,打了个响指,“OK!”这时,他父亲象变魔术似的,手中突然多了一块手表,颤抖地将表递给他,断断续续说:“这……这表你保管……等舅舅回……回来时,交给……给……给”可怜的陈守业连“他”字都来不及说出,头一歪,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独自走了。说来也怪,开始陈思发十分悲伤,他担心父亲死后每天他所需的烟酒钱没处去要,可现在得知还有个舅舅,而且在台湾,原先的悲伤一下子无影无踪。他化悲痛为力量,一个电话打到火葬场,三下五除二,很快地将后事料理了。这时,陈思发不由望着那手表发呆了。这表他从没见过,不知父亲为啥藏得这么好。这手表式样奇特,而且是进口货,但它就是不会走。无论你上紧发条,还是用力摇摆,那秒针依然坚守岗位一动不动。嘿,父亲也真太好笑了,这破表还要留给舅舅?难道台湾人还会稀罕这只破表?陈思发不由摇起了头。一天,镇上新来了一位修表匠,在广济桥南岸摆了个修表摊。陈思发一见,心动了。想将这表拿去给他看看,若价格便宜的话,修好自己戴戴也好。于是,便来到了南岸。

修表的是个中年人,他接过表左看右看看了半天,眯起眼睛象是思索什么。陈思发奇怪了,问道:“怎么啦?这表能修吗?”那人朝陈思发打量了一番,问:“你这表是从哪来的?”“哪来的?我父亲传给我的。”陈思发嗓音很响。谁知那人竟长叹一口冷气,接着问道:“你这表卖不卖?”什么?要买表?陈思发轧出苗头来了。看来这表还挺值钱呢,唔,机不可失,当然要老练一点,千万别让他当“猪”斩。于是,他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想买表,可以呀。关键就看你的价格罗,你能出多少?”那人思索一番,伸出一只手朝陈思发一摇,口中嘣出脆生生的两个字:“五百!”哇!陈思发乐了。但他毕竟跑过几个码头,懂点行情。他不动声色地问:“朋友,恐怕你还不知这表的价值吧,你还是去买别的表吧!”‘那人急了:“唉—,实话告诉你,这表本来不是你们的,而是我家的传家宝……”“什么,你胡说!”陈思发差点跳了起来。

“别激动,朋友。”那人拍拍陈思发肩膀,“这样吧,我请客,咱俩去‘栖味楼’喝点酒,一边吃,一边谈,怎么样?”陈思发点了点头。两人来到了酒家,要了几个菜一瓶酒,边吃边谈了起来。

那修表的叫钟一灵,他父亲钟财发原是上海的大老板,年轻时就有万贯家产。那一年,他与另一位富豪“金百万”的千金一见钟情,在他俩即将缔结婚姻时,岳父“金百万”送他一只手表,这是专门为他俩去瑞士手表公司特制的,式样奇特,盖世无双,细细看,表面上还印有他们小俩口的名字,故这表被他们家视作珍宝。解放前夕,钟财发全家迁往临江,弃工经商,开了一家商场。1966年,“文革”开始,他预感苗头不对,自己是资本家,家中迟早要兜底翻身,一旦翻出这只专门从外国定做来的手表,那可有苦头吃了。怎么办?他苦苦思索三天,终于想出一个极妙的主意。他自己巧妙地将手表搞坏,然后拿到全市最大的“亨得利”钟表店去修。店里职工一时查不出毛病,开给他一张单据,要他三月后去取。钟财发十分高兴,这样一来,手表放在“亨得利”中,可谓万无一失,只要风头过去,便可取出来。可哪里想到,第二天,他夫妻俩竟被揪去挂牌游街。妻子实在忍受不了,跳了楼。妻子一死,他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便将那取表单交给了儿子,然后,乘人不备,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父母双双离去,孤身一人的钟一灵去了边疆。直到粉碎了“四人帮”,钟一灵才回到临江。一下火车,他直奔“亨得利”钟表店欲取手表。可哪里知道,这表早在“文革”中被造反造掉了,得知这一结局,钟一灵差点昏倒,他怎么也不肯让步,“亨得利”领导陪他走访了有关部门,依然下落不明。最后,“亨得利”赔偿了损失。

钟一灵虽然得到了赔偿,但总不甘心。因为这表是老父留下的唯一纪念品,那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于是,他学了一套修钟表的技艺,领取了个体执照,以临江市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四出巡回修表。他想,只要这表还在世上,总有一天会回到我手上的,不是吗,这一天果然来了。说到这里,钟一灵无限感叹,“唉——,这些年来,为了这个表我可尝尽了辛酸,吃够了苦头,今日总算又见了它。朋友,现在手表在你手里,我也不管你是从什么地方或什么途径得来的,只要你能忍痛割爱,将它让给我,条件你可以开。”听完这一段辛酸史,陈思发不由目瞪口呆。这表的来历父亲可从没说过,但“文革”时,他还记得父亲确跟别人“造过反”,难道真是那时顺手牵羊牵来的?怪不得他一直不拿出来。唔,我可不管它的来路了,现在表在我这里,我何不趁机“敲一记竹杠”,于是,他哈哈大笑,“我说朋友,你当我三岁小伢儿,瞎编个故事来骗骗我?告诉你,你要表可以,拿钱来!不过丑话说在前面,五百元我是眼不开的。”“那你要多少?’’陈思发伸出一指:“起码这个数,一千!”

钟一灵为难地摇摇头,“朋友,我一时哪有这么多钱呀,身边只有五百元钱,其余的昨天已买戒指了……”说到这,他眼前一亮,“晦,我真笨,金戒指不也是一样的嘛。”说着,他掏出一只精致的首饰盒,打了开来,“嗒,朋友,这是昨天在临江市百货大楼买的,一千一百元,这是发票。”陈思发一看,一只金光灿灿的方戒,上面挂着一块小牌,写着“24K,9.99,价1100元”等字样。他又将发票仔细看了一番,满意地笑了,拍拍钟一灵的肩,说:“朋友,既然你喜欢这手表,我就成全你了,拿这手表换你这戒指吧!”

钟一灵一听,忙说:“我这戒指可是一千一呀,还有一百元呢?”

陈思发脸色一沉,“没错,你是一千一,但我们现在是货调货,不是买卖。你若出钱买,蛮干脆,我只要一千,多一分也不要。”钟一灵想了一下,手一挥,“算了,算了,你拿去吧。”陈思发将手表给了他,拿起戒指和发票,酒也不喝了,手一摆,“拜拜!”离开了“栖味楼”酒家。说来也巧,当天晚上,陈思发在台湾的舅舅回来了。舅舅一见陈思发,不由从上到下打量着,一边还喃喃自语地说道:“像……真像。”陈思发也在打量他:“你找谁?”

“我找陈守业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大概就是他的儿子陈思发吧。”

“是,是,”陈思发一阵激动,“您是……”

“我是你的舅舅王大山呀。”

陈思发兴奋得手舞足蹈,“哟,舅舅,您终于来了。来,快,快请坐!他忙不迭地又是摸烟又是泡茶。王大山拦住了他,“别忙,别忙。思发呀,你父亲呢?”

“他……他已经死了。”“什么?”大山不由大吃一惊,“死了?什么时候死的?”“到明天正好是‘三七’。”

“天哪!姐夫呀姐夫,我来迟了,我来迟了。”王大山不由老泪纵横,失声痛哭。

过了一会,王大山慢慢擦干了泪水,问道:“思发呀,你父亲临终前可曾将一只手表交给你?”“父亲临死前是交给我一只手表,但现在我已经将那手表归还给它的主人了。”

“什么?主人?哪个主人?”王大山愣住了,一把抓住他的手,神色紧张地问。这下陈思发给搞借了,他不敢撒谎,赶紧一五一十地将几小时前修表、换表之事一一作了交待。

“天哪!”王大山只觉天旋地转,又气又急,狠狠地抽了陈思发一个巴掌,“你真是个败家子,败家子!”说完,眼睛一黑,晕倒在沙发上。原来,这手表根本不是什么定做的结婚礼表,而是一只代表巨额股票的特制手表。那是七十年前,瑞士劳力士手表公司为了发展生产,在全世界发行了-10份巨额股票,股票用一只特制的手表代替,将内容分别刻在表面和后盖里。当年陈思发的外公也就是王大山的父亲是江南一位有名的蚕丝富商。他得知消息后不惜重金购进了一份,并传给了他的独生儿子王大山。解放前夕,王大山出远门做生意,将这手表委托姐夫陈守业代为保管。可谁知道他却被国民党败兵拉夫到了台湾,一去就是四十年。劳力士公司的巨额股票早已到期,其它的九份也早被各自的主人取出,唯有王大山那份无人去领。为此,劳力士公司曾在国际报刊上刊登“启事”,但依然沓无音讯。王大山知道,拿不出真凭实据是用不着去瑞士的,于是他便时时盼望能早日回到家乡。好不容易总算盼来了两岸关系解冻,他当即发信与姐夫联系,当收到姐夫的回信及得知那表还在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马上去登记办理前往大陆的手续。他想得很多,想拿到这表后立即去瑞士取出那巨额股金,随后在家乡兴办点实业,人老了总想叶落归根呀。可哪里知道,这一切现在全成泡影……陈思发听完这一真情后,惊奇得眼睛都直了,当即出门去镇上的大小旅社寻找那个钟一灵,可哪里还找得到呀。无奈,他只得领着舅舅王大山赶到镇上的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曹所长亲自接待了他们,了解情况后,所长对这事十分重视,当即作出了有关布置,然后安慰王大山,“王先生,你们先回去吧,我们一定想办法尽早破案。”王大山千谢万谢走出了派出所。第二天早上,王大山正坐在沙发上抽闷烟,忽听得有人敲门。陈思发把门一开,只见派出所曹所长笑眯眯地站在门口。“是曹所长,快请进。”曹所长笑笑说:“你们看,是谁来啦?”这时只见旁边走过个人来,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钟一灵。陈思发一见,眼睛都差点喷出血来,“你这个骗子,快还我手表!”说着冲上去要抓钟一灵。曹所长赶忙拦住,“小陈,他可是个好人。今天他特地给你们送表来了。”嗬,真的!”王大山十分激动:“太好了,太好了。”曹所长告诉说,这位钟先生是位钟表收藏家,几十年来收藏了一千多只古今中外的各类钟表,每当遇到各种罕见的钟表,他总是不惜代价购置。昨天,当他看到小陈拿去的那只表,不由看呆了,他从没见过这种表。他想要购表,怕小陈不肯,便信口编造了一个故事,说得活灵活现,终于用一只金戒指换到了这手表。手表到手后,他欣喜若狂,当即收摊赶回临江,一到家,便细细欣赏起来,看着看着,他觉得不对,忙打开后盖,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不由惊出一身冷汗,这不是表呀,这是一份价值连城的股票。出于道德,他觉得理应将它归还真正的主人。但又感到,那个换表的人不象是表的主人。于是今天一大早他赶到派出所,托民警代为寻找这表的真正主人。说到这里,钟一灵从皮包里取出用红绸包着的手表,上前一步,递给王大山,“王先生,听曹所长说,你是这表的主人,现在物归原主了。对不起,昨天让你们受惊了。”“哪里,哪里,太感谢你了!”王大山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了钟一灵的手。一旁的陈思发不知怎的面孔羞得通红,进屋拿出了那只戒指。

作为一个故事,讲到这里该结束了。但有件事还得交待一下,王大山去瑞士取回股金后专门与该公司商量,花巨资买下了那只已领取股金的手表,回送给钟一灵收藏。近日钟一灵在临江市举办“古今钟表展览”,其中就有这只奇特的进口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前去看看。(丰国需)

《奇特的进口表》的改编经验告诉我们,要改编一个流传故事,一定要给原作赋予一点意义,给人物赋予一点生命。而决不能生吞活剥地照搬。素材的来源还有许许多多,但主要是在这四个方面。其实,这个说法也不一定正确,正确的说法,素材来源应是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两大类。我们之所以如此细分,是为了便于各位初学者理解。素材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素材的眼睛二、选择素材新故事是一种具有口耳相传特征的文体,所以它对于素材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能拿来创作新故事的,这里面还有个如何选择素材的过程。这些年来,我们除了自己一直坚持新故事创作的实践之外,也不断与一些老师和文友进行交流,并且不断地研究一些优秀新故事作品的成功经验。在我们看来,新故事作者在创作新故事之前,首先要学会选择素材。新故事的选材不能脱离新故事特性,所选素材一定要符合“新、奇、巧、趣”的因素。新故事是一种情节艺术,“新、奇、巧、趣”可以说是新故事的主要特征。我们在选择素材时就要注重素材的故事性,看看素材是否符合“新、奇、巧、趣”的特点。应该说,“新、奇、巧、趣”是对素材选择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这一要求可以说具有一票否决制的功能,是关系到新故事创作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一些新作者所创作的新故事作品,屡屡遭编辑毙稿,究其原因,问题大致是出在这里:所选的素材故事性太差,情节太平淡,没具备“新、奇、巧、趣”的故事因素,因而缺乏一定的艺术吸引力,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故事作品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它是不是“故事”,而是不是故事又取决于素材中是否包含一定的故事因素。象前面所列举的几个作品的原始素材,都是具有了一定的故事因素。如《偷出来的故事》,其原始素材是镇政府办公室中捐款被盗,很新鲜;《尤所长“方便”》中上厕所付两毛钱竟要求开发票,很奇特;《要怪就怪生错病》中两个大男人居住的房间里出现了妇女用的卫生巾,很有趣……这些素材所具备的“新、奇、巧、趣”的特性都为日后创作成故事奠定了基础。选择素材除了要注意故事“新、奇、巧、趣”和特点外,还要注意不能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要去胡编乱造我们有不少新作者,在素材的选择上,过分强调新奇巧,往往不注意从生活出发,而是去胡编乱造。结果,创作出的作品往往出现被编辑一句“情节不可信”、“细节不真实”而打发回来。我们说:故事是需要新奇巧的,但新奇并不等于离奇,新和奇都得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千万不要脱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去胡编乱造。我们强调生活处处有故事,好的故事是建立在生活的真实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是奇,是巧是趣,都不能违背生活本质的真实。因此,我们选择素材时最好不要离开了作者熟悉的生活,一旦脱离了熟悉的生活,往往写出来的东西会失真,显得可信性不强。我们这么说,并不是说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不好写了,而是要你想办法去熟悉它。这“熟悉”也并非一定要你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体验,并不是说写海外故事的非得去海外转转,写监狱生活的非得去住几天牢……如果这样的话,那一切都会乱套了。我们所说的熟悉生活,可以是亲身体验,也可以通过其它一些间接的方法去熟悉,比如看资料、采访、调查等等。

选择素材还得注意老百姓的审美观念,思想不能太超前,要符合大部份老百姓的审美观,也就是说素材要具备“人民性”。故事是要反映老百姓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情趣,她反映的观念必须符合老百姓的观念,不能太超前,否则老百姓接受不了,作品便难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你的作品也就失去了市场。在这方面,我们提出“领先半步”的观念。在新故事创作上,超前和创新都还是需要的,不创新就不会有新的发展。那么如何创新呢?依我们的看法,只能是“领先半步”!

为何说要领先半步,而不是一步?因为如果领先的步子太快,大部份读者一下子会接受不了,只有领先半步,逐步引导读者,才能调动起他们的更大阅读兴趣。其实,这和跑步一样,到终点时,只要是你领先,领先的是半步还是一步,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三、加工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中提供给我们的创作素材,往往不可能是现成拿来便可以使用的。这里,还有着一个素材的加工问题。我们的作者要学会对原始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只有这样认真地处理来自生活的原始素材,才能使一个普通的生活素材成为一个好作品的题材。

我们平时每获得一个素材,都要进行一番认真的分析研究,有时还与身边的文友一同商讨,寻找素材中的可取之处,抓住这可取之处去进行加工改造。有时一时实在想不出门道,我们也不会轻易将素材丢掉,而将它保存在自己的生活仓库内,容日后再想。

我们总结了一下,我们在素材的加工上主要是这样做的:

1、寻找“故事核”

所谓“故事核”,是指构成一篇故事作品的关键性情节或核心细节。一篇好故事,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核是难以成立的。但是,生活中提供给我们的故事素材,有的往往是没有“故事核”的,需要作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去提炼。拿那篇《“啊哼”的故事》来说,其素材是取自作者在自家家门上装“猫眼”的事件,然后“猫眼”装反只是引发了故事,而并不是故事的核。这“猫眼”装反的事件记得发生在1994年,当时作者就觉得是很好的一块故事素材,可就是提练不出故事核。作者曾反复构思,也多次与文友一起讨论,但就是无法发展下去,于时也一直没能动笔。但是,对于这块素材,作者一直不舍得丢掉,终于在两年后,作者突然来了灵感,调动了生活中的积累,设置了其中的“庞局长正和女老板倒在沙发上,忽然从门外传来‘啊哼’一声干咳”的情节,并且到了最后,那声干咳竟是他老婆咳的……这一情节就构成了故事的核,提取了这个故事核,铺陈一篇故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于时,仅仅一个晚上,作者就完成了这篇故事。

2、提炼思想意义

故事除了娱乐作用外还有个教化作用,所以新故事作品一定要注意提练一点积极的思想意义。这样说,并不是说一定要去搞什么重大题材,主题只要是健康、积极就行了。在我们的创作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素材有一定的故事性,但提炼不出积极的思想意义。遇到这类素材,就应注意把重点放在提炼积极的思想意义上。一旦突破了这一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丰国需有个故事,叫《看一眼一百万》,原始素材仅为一句话,但它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核。作者开始构思的故事局限于生活的真实,仅仅是盲人捉弄一个歌星,显得太一般化,而且也没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于是,作者重起炉灶,重新安排人物,结构情节,使主题升华,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由此可见,能否从素材中提炼出积极的思想意义,是素材转化为作品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

3、大胆虚构和想象

要使一个生活素材成为一个新故事作品,需要作者大胆地虚构和合理的想象。这个虚构和想象的过程,既是一个素材的加工过程,又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拿前面举例的《要怪就怪生错病》来说,如果将当时的素材按生活原样处理成故事,当然也能算是个完整的故事,但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是不成功的,因为它缺少艺术的魅力,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发笑的段子罢了。只有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去虚构了一个吃醋的老婆角色,这个故事才有了味道,也有了一定的意思。这个想象和虚构的过程,是素材加工的重要过程。《啊哼的故事》也同样如此,生活的素材只是装反了“猫眼”,而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之后,竟从中想到了门外有人看见室内不堪入目的镜头,故“啊哼”一声以示警告。并从此又想象下去,以一连串的“啊哼”把庞局长逼上绝路……这样的想象,才使生活的素材变成了艺术的作品。故事要有真实性,但生活的真实不等于艺术的真实。艺术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活的翻板,而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说:做人要老老实实,而写故事却要“狡猾狡猾”的……如果写故事也老老实实地忠于生活的真实,那么你是永远也写不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来的。在这里,我们点评举例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这并不是我俩要“黄婆卖瓜”(我们也知道,比我们好的故事多的是),只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最清楚,举例时可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方便初学者理解。特此说明。

(作者:丰国需

阅读更多精彩
分享链接:http://www.gushidq.net/ruhexiegushi/fengguoxugushichuangzuomantan.html
相关内容
  • 丰国需老师谈故事核

    丰国需老师谈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点子”就没有故事,但有了“点子”不一定就有故事。强化故事核就是调集所有的创作手段,通过铺垫、烘托、渲染把“点子”突显出来。在本文故事家丰国需老师谈故事具体阐述了“如何获取故事核”“提炼故事核”“如何强化故事核”等故事创作技巧。

  • 创作谈:写出真情实感来

    创作谈:写出真情实感来

    由感人的“两地书”编的故事发表后,有不少亲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看这则故事时忍不住落泪了。有一个同学特意来了封信,信中有句话让我心动:“人们都憎恶谎言,可你这个以谎言为轴心编的故事,却让我久久感动,把谎言和真情结合得这么好,真有你的!”反映真情的手法是多样的。只要出真情,即便是谎言也会变得楚楚动人。

  • 好故事烹饪秘诀

    好故事烹饪秘诀

    如何写好故事、讲好故事?《山海经》杂志以烹饪技艺打比方分享了有关方法和技巧。①“皮儿要薄”,上来就直奔主题;②“馅儿要实”,故事真实性要经得起起推敲;③“吃的人多”,找到跟观众的情共情点;④“成为大厨”,在生活中发现故事、积累故事,过有故事的人生。

  • 2023高考作文:讲好故事 故事的力量

    2023高考作文:讲好故事 故事的力量

    2023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是“故事的力量”“讲好故事”。本文收录了“我来写高考作文”“高考作文AI写”等高考作文范文,包括《故事的力量》《好的故事是一滴水》《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骄傲与尊严》《故事浸润心,力量沛然来》以及《如何写“故事的力量”》等文章,供大家参阅。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4  www.gushidq.net  故事大全网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浙ICP备1303174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gushidq

百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