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故事共3991字,阅读时长约16分钟。
一 钦差到访
鹿邑有座太清宫,原是老子庙,占地面积仅五亩。唐玄宗曾两度亲谒老子庙,两次扩建,改庙名为太清宫,占地面积达到了近百亩,成了道教的圣地。民间传闻,太清宫珍藏着老子手书的《道德经》真迹,不少达官显贵都想一睹真迹,可都无缘相见。
到了景德元年,宋真宗起用一批文人主政,《道德经》真迹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那日,太清宫主持无为道长正闭目养神,忽然,一只喜鹊的叫声扰了清净。道童进门禀报:“师父,钦差前来,请出宫相迎?”
无为问:“来人可有下轿?”道童说没有下轿。无为皱了下眉头说:“不落轿者,心中无道,殿外迎接便可!”
没一会,官轿到了殿外,无为手持拂尘施道家之礼相迎。钦差明显有些不痛快,昂首跨进主殿,也不叩拜。随从说:“这是钦差大人丁渭,奉皇上之命,安排来年祭祀事项!”
无为再次施礼,请钦差丁渭到偏殿落座休息,道童及时奉上了当地特产极品黄茶。丁渭无心品茶,眼皮也没抬便说:“皇上朝圣,万众瞩目,主殿陈旧不合时宜,需翻新塑金,择日便可动工,不得拖延!”
无为道长面露难色:“大人,太清宫香资大多用于地方,并无结余,翻新塑金,耗资巨大,大清宫实在承受不起!”
丁渭一听,面露不悦之色,厉声说:“皇上前来祭祀,这般推诿,难道想抗旨不成?”
无为连忙请罪说:“大人,皇上驾临本观,乃太清宫之幸,岂敢儿戏?实为太清宫无有结余,就算砸锅卖铁,也不够翻新塑金之资呀!”
丁渭“哼”了声,端起茶盏喝了口,话锋一转说:“翻新塑金之资,本官觉得可以解决,不过有个条件,不知道长能否答应?”
“大人请讲!”
丁渭见自己威逼起到了效果,这才说:“听说,太清宫有一镇宫之宝,乃天尊手书之《道德经》真迹,本官酷爱书法,想借几日临摹。如能答应,本官自当上奏圣上,下拨翻新塑金之资,如何?”
原来,丁渭和权臣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拉帮结派,被人称为朝中“五鬼”,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把持朝纲。当时辽军来犯,寇准主张出兵抵抗,而五鬼鼓动皇上与辽军签定了“澶渊之盟”,有了暂时的安定。“五鬼”成了皇帝的宠臣,更加有持无恐。丁渭出巡时,王钦若就和他密谋,将《道德经》真迹弄到手。
丁渭的话让无为感觉掉进了冰窟窿,为难地说:“大人,天尊真迹,只是坊间传闻,贫道实在拿不出此宝呀!”
丁渭大怒,随手将茶盏甩到了桌上,茶水淌了一桌,起身阴森森地冒出了句:“限你十日之内,交出《道德经》真迹,否则,按抗旨论处!”说着,气呼呼地率众离去……
无为道长目送这拨嚣张跋扈的官差,甩了下手中的拂尘:“无量天尊,福至极时祸兮”……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
二 布衣光临
隔日,无为正在打盹,突然,殿外传来了乌鸦的叫声。无为睁开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太清宫乃道家圣地,魑魅魍魉皆绕道。前日喜鹊鸣叫,钦差驾临,今日乌鸦呱嘈,莫不是又有贵客登门?”说着,无为让道童跟随自己出山门迎接贵客……
到了山门之外,见一头扎皂巾,身着布衣的中年男子走来。无为道长笑着说:“贵客到了!”
道童不解地问:“师父,前日喜鹊鸣叫,钦差驾临,您仅殿外相迎,今日乌鸦呱嘈,布衣上门,你怎么要出山门迎接呢?”无为一甩拂尘说:“贵者,贱之,贱者,贵之!”说着,迎了上去:“贵客光临,贫道不胜荣幸!”
布衣闻言愣了下,忙还礼说:“道长言重了,我乃凡夫俗子,岂敢称贵!”
到了主殿之外,布衣整了整衣衫,还轻轻地掸了掸衣衫上的风尘,这才跨进殿内,跪于蒲团之上,对着老子的塑像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无为道长请布衣到偏殿用茶。落座后,道童奉茶。布衣微闻茶香,连连称赞:“鹿邑黄茶,清香持久,茶中极品呀!”
“贵客对鹿邑黄茶颇有研究,必是爱茶之人!”
布衣品了一小口,面呈陶醉之色,说:“研究谈不上,爱茶倒是真的,所谓君子爱茶,清雅脱俗。”说着,放下手中茶盏,朝桌面上看了眼,说:“太清宫不愧为道家圣地,雕梁画栋,气宇非凡呀!”
无为叹了口气说:“来太清宫的人不同,感觉也不同,前日有钦差来,说我们主殿陈旧,需翻新塑金才能恭迎皇上!”
布衣一听,皱眉说:“那怎么没见动工?”
无为告诉布衣,自己动工,太清宫没那么多银子!钦差说要奏请皇上拨款,必须见到天尊的《道德经》真迹,限期只有十日,可宫内并无真迹,这次太清宫难逃厄运了!
“这个乱臣贼子!”布衣气得站了起来,没想到衣服带动了桌子,“咣当”一声,那茶盏倒翻了,茶水全撒在了桌上,连衣服也打湿了。
无为连忙吩咐道童收拾桌子。布衣见道童要用抹布去擦水渍,竟然阻止说:“别擦,等干了我再看看。”
无为觉得奇怪,问为什么?布衣说:“刚才我发现桌上有明显的茶渍,现在打湿了,竟然没了!”无为这才想起,那天钦差驾临,也是坐在布衣的位置,丁渭随手将茶盏甩在桌上后,茶水倒翻在桌上。他们走后,水渍渐干,道童收拾了茶盏后,也没仔细擦拭,这才留下了茶渍的痕迹。
没一会,茶水渐干,因为黄茶渍水偏黄,桌面的颜色似乎陈旧了些……
布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道长请放心,三日之后,我定奉上《道德经》真迹,助您渡过难关!”说着,起身告辞。
无为目送布衣离去,对着他的背影施了个道家之礼:“无量天尊,祸至极时福兮!”
▲老子文化广场的老子塑像
三 真迹出世
布衣一走,道童对无为说:“师父,我知道你为什么要去山门外迎客了!”
“你知道什么?”
道童歪着头说:“钦差虽是权贵,但带来的是灾,而布衣带来的是福,所以要到山门之外迎接!”无为点了下头,“孺子可教也!”
十日期限很快到了,骄横跋扈的丁渭带着侍卫来到了太清宫,呵斥无为说:“十日期限已到,还未动工,犯了抗旨不尊之罪!”话音刚落,几名如狼似虎的侍卫就打算上前擒拿无为!
无为连忙请罪说:“大人息怒,这几日,贫道看过时辰,不宜动工。但贫道并未闲着,在太清宫内,四处寻找《道德经》真迹,昨日拆了藏经阁,方才找到真迹,今日献给大人,望大人禀报皇上,赐翻新塑金之银。”
丁渭大喜,手一挥便让侍卫退下。无为吩咐道童取来一个绸缎包裹的盒子,层层打开后,露出了一叠斑驳陈旧的经帛,上面赫然写着几个苍劲洒脱的大字《道德经》!
丁渭满腹狐疑地翻看了起来,只见经内字迹端庄自如,横撇竖捺恰到好处,不愧为大家手笔。他翻看了两页之后,突然将经帛往桌上一扔,虎着脸盯着无为:“你这妖道,竟敢用赝品来糊弄本官,来呀!将他拿下!”几名侍卫一拥而上,按住了无为。
无为连声喊冤,说:“大人,藏经阁内,就此孤本,是否真迹,贫道也未见过,大人何以断定为赝品?”
丁渭冷笑了声说:“老子真迹,当为竹帛,此乃经帛,与传说不符!”
无为申辩说:“始祖乃一代天尊,使用经帛天经地义,况帛内字迹,岂是赝品之作?”
其实,丁渭并不能确定经帛的真假,刚才是唬人之举,听无为一解释,再次拿起《道德经》观看,见字迹古朴仓劲陈旧,微微泛黄还散发着一丝淡淡的清香,就算是赝品,也是弥足珍贵了。况且,自己是来打前站的,真将无为抓起来,皇上那里也不好交代。于是,丁渭挥了挥手,侍卫放开了无为。
丁渭瞪了眼惊魂未定的道长,换了种语气说:“经帛暂由本官保管,待本官回朝,即向皇上申请翻修塑金之资,择日动工,若耽误了皇上的祭祀大典,诛九族!”说着,带着经帛扬长而去……
无为道长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心里暗叫一声:“好险!”道童战战兢兢地问:“师父,这祸算躲过去了么?”无为又甩了下拂尘说:“祸兮,福兮!”
▲赵孟頫书《道德经》真迹
四 福兮祸兮
丁渭回京后,便和王钦若商议如何奏请皇上,下拨翻修塑金的经费。谁知,早有探子密报给了王钦若,说丁渭已经得到了老子手书的《道德经》真迹。他以为丁渭会及时将经帛奉献给自己,没想到,丁渭压根不谈经帛的事,这让他心里十分恼火。
次日早朝,丁渭出班启奏太清宫需要翻新塑金之事。本以为王钦若能积极响应,没想到,王钦若出班反对说:“皇上,民间妄语‘老子天下第一’。他姓李,与唐天子同姓,现在是大宋,再让他称天下第一,恐有不妥,所以,翻新塑金之事,可暂时延缓。”
这下,丁渭傻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这王钦若翻脸会翻得比书还快。
此时,寇准出班启奏:“皇上,老子天下第一,是为道法第一,所著《道德经》,教化天下从道从德,忠孝节悌,利国利君,当弘扬传颂。”
这下,所有人都愣了,刚正的寇准怎么会帮着丁渭说话。其实,寇准只是说了句公道话而已。皇上见寇准都支持祭祀大典,便点头默许,宣布退朝。
▲北宋名相寇准画像
丁渭回到府邸,林特来访,开口就说:“听说你得到了《道德经》真迹,可否借本官赏玩几天?”丁渭知道,将真迹借给林特,那可是肉包子打了狗了!连忙说:“林大人,等我临摹完成,马上送您府上。”
林特刚走,陈彭年来了,直接就说:“丁大人,你吃独食就不对了!得了真迹,撕开,我们一人一半!”丁渭连连摇头说稀世之宝不能撕,他说:“大人,等我临摹完成,马上送您府上。”
更要命的是,当天晚上,丁渭府上来了飞贼,一名家将跟踪飞贼,竟然发现飞贼进了刘承珪的府邸……
鸡犬不宁了呀!丁渭知道,觊觎真迹的还远不止这几个,真迹再留在身边,迟早会引来杀身之祸。思前想后,干脆,将经帛献给皇上,说不定还能连升三级。想到这里,丁渭将经帛献给了皇上。果然,四鬼听说经帛已经在皇上手里了,才没了非分之想。
皇上看到经帛后,思绪来潮,挥毫写下了800余字的赞文,颂扬老子的母亲培养了如此伟大的儿子,并命工部制碑篆刻,立于太清宫,也就是“三御碑”。
工部派人来立御碑时,无为看到了指挥的官员,竟然是那个布衣,此人名叫李建中,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是河南人,书法出众,入仕后廉洁自律,不善交际。去年担了个闲职,回乡省亲时路过鹿邑,着布衣进太清宫朝拜老子。得知丁渭逼迫无为交出子虚乌有的经帛真迹后,本想回京后禀奏皇上,但卑微言轻,加上时间紧迫,便手抄《道德经》,用黄茶水浸泡后糊弄丁渭,没想到这赝品到了皇上的手里。
祭祀之日,为显示皇恩浩荡,皇上将经帛赐给了太清宫,就这样,这本赝品最后回到了太清宫。当然,无为十分珍惜,把它当成了真正的镇宫之宝!李建中也因为篆刻御碑有功,加封工部郎中。
不久,“五鬼”因为经帛之事产生了隔阂,相互排挤。皇上下旨彻查,“五鬼”相继垮台……
(作者:徐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