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故事共852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
▲不耻下问的故事插画
不耻下问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去各地游学,收了很多弟子,教授了不少的学问。所以,人们都称赞他为“孔圣人”。
不过,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他觉得,不管是什么人,都不是刚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知识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必须从一点一滴开始学起。
有一年,孔子随鲁国国君参加祭祖仪式。仪式上,他几乎碰到每件事都要问一句。很多一起参加仪式的人都在背后笑话他,说他没见过世面,一点都不懂礼貌。孔子听到了他们的议论,解释道:“我所追求的礼仪就是把不懂不会的事情都问清楚啊!”
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和孔子一样,因为虚心好学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取了一个谥号,称他为“孔文子”。
子贡听说了这件事,心里非常不服气。他觉得孔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于是,他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为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勤奋好学,从来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所以才可以用‘文’来做谥号。”
后来,人们就用“不耻下问”来形容那些善向地位比自己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人,用来赞扬他们谦虚好学的精神。
▲孔子塑像
不耻下问的意思解释
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故事内容扩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凡事要好,须问三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一个人能够做我的老师。应该学习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这种缺点,就要加以改正。不管什么事情,如果想要做好,就要向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中的一篇。《论语》是专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除“不耻下问”以外,里面还提到了很多有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