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名人故事

陶渊明安贫乐道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8-17 15:25:38    来源:故事大全    阅读次数:161

故事梗概:本文讲述了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故事。东晋末年,时局动荡不安,大诗人陶渊明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安贫乐道,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1035字,阅读时长约4分钟。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故事配图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故事配图

陶渊明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大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大司马,也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经做过太守。

由于家道中落,出身名门的陶渊明几乎连饭都快要吃不上了。但是,生性淡泊名利的他并没有忘记关心百姓的疾苦,发奋读书,最后重回官场,出任江州祭酒。不过,上任没多久,他就因为受不了官场上的作风辞官回家了。

之后,州里又聘他做主簿,也被他婉言谢绝了。虽然他陆续又做了几次官,但是因为太过清廉,不想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而受到排挤。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的第81天,朝廷派人来检查他们的公务,这个官员是出了名的贪婪之人,而且做事凶狠无比,每年巡视都会索要贿赂。如果不给他,他就会想方设法栽赃陷害你。一同迎接的县吏劝说陶渊明,一定要穿戴整齐、备好礼物,然后才能去迎接他。陶渊明听了大叹一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就是,我不会为了得到县令的五斗俸禄,向这种小人低三下四地献殷勤。说完以后,55岁的他把官帽摘下,辞官归隐了。之后,他再也没有做官,一直过着一边读书学习,一边边耕种养家的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隐图
▲陶渊明辞官归隐图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与他的性格很像,两人不仅高风亮节,而且对待朋友都是一样热情。在他们眼中,人和人之间根本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虽然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们始终都不想被官职困扰。

公元420年,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陶渊明得知了这件事情以后,改名为陶潜,表明了自己忠于晋朝,再也不为宋朝做官的决心。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还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就是说,他是首先开创了文人归隐田园的风格。他的高风亮节和安贫乐道,被后世无数读书人赞赏和效仿。

陶渊明铸铜雕像
▲陶渊明铸铜雕像

故事内容扩展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富贵多忧,贫穷自在。

白话译文】懂得知足的人能够时常感到满足,所以一辈子都不会因为强烈的欲望而辱没自己。做事情懂得分寸的人时常有所节制,所以一辈子都不会做可耻的事情。富有的人钱财太多,所以总担心被别人算计或谋害。普通人什么都没有,所以不用担心太多。

不为五斗米折腰:形容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微薄的薪俸而屈身伺候人。语出自《晋书·陶潜传》“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元·黄晋《闲止斋记》“当其可仕,则如渊明以弦歌为三径之资;当其可止,则如渊明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绥而去。”五斗米:指微薄的薪俸。折腰:弯腰,鞠躬。

(作者:佚名)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陶渊明安贫乐道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PDF
分享链接:http://www.gushidq.net/story/taoyuanming.html
相关内容
  • 霍去病的传奇故事 英勇善战的冠军侯

    霍去病的传奇故事 英勇善战的冠军侯

    霍去病小时候很佩服舅舅大将军卫青。他天天练武习文,立志做个卫青那样的大将军。匈奴大军进犯北疆,汉武帝大怒,派卫青北上抵抗匈奴的进犯。十八岁的霍去病听说舅舅要带兵出征,向汉武帝请命随大将军出征、建功立业。上了战场的霍去病骁勇善战、尤善长途奇袭,屡立战功,并最终封狼居胥。

  • 张子越:一名95后小丫头的创业故事

    张子越:一名95后小丫头的创业故事

    五年前,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她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的号召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先后建设绿头鸭种鸭繁育基地、与武汉农科院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开发预制食品、承接文旅活动、打造田园综合体。95后女孩、湖北大金龙公司总经理张子越被选为荆门市回乡创业代表,将她扎根基层、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做了分享。

  • 铁杵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原文及道理

    铁杵成针的故事 李白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原文及道理

    铁杵成针选自方舆胜览眉州,也叫“铁杵磨针”“铁棒磨成针”“铁杆成针”“磨杵成针”“磨铁成针”等,作者是南宋学者祝穆。铁杵成针的故事主人公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讲的是李白受磨铁棒的老奶奶启发,勤奋读书的事情。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持之以恒,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 年羹尧机警识敌情 年羹尧的故事

    年羹尧机警识敌情 年羹尧的故事

    年羹尧机警识敌情的故事讲述了清朝名将年羹尧借助大雁洞察敌情的传奇事迹。年羹尧的故事启发我们,作为一个称职的将帅,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统率的千军万马放在心上,同时要有战场敏感度,把一切异常现象与军事行动相联系,这样才能取得谋略上的主动。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3  www.gushidq.net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浙ICP备1303174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storystyle

百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