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成语故事

胸有成竹的故事及寓意 文与可胸有成竹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8-30 17:24:22    来源:故事大全    阅读次数:74

故事梗概:胸有成竹的故事也叫“成竹在胸”“成竹于胸”,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主人公画家文同(字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亲自种各种品种的竹子,并长期观察竹子的生长形态变化,以至于每当他提笔画竹子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一幅竹子的形象了。胸有成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肯刻苦钻研,任何东西都能学得透、学得精。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688字,阅读时长约3分钟。

成竹在胸的故事图片
▲成竹在胸的故事图片

胸有成竹的故事

文与可是北宋画竹子的高手。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周围种上各种品种的竹子,每天都去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他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形象画在纸上。

时间久了,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文与可的心里。只要一提笔,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就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子,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也都逼真传神。

有人称赞他说:“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后来,“胸有成竹”就用来比喻做事情以前早就做好了计划,心中已经有成功的把握。

文与可胸有成竹的故事配图
▲文与可胸有成竹的故事配图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胸有成竹的意思是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成竹于胸”。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鲋,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另有宋·晁补之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与可”是宋代画家文同的字。

胸有成竹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与可胸中的竹子是他长年累月细致入微观察竹子的结果。其实,任何东西只要肯钻研、肯用心、肯琢磨,并且不怕吃苦,就能学得透、学得精。文与可胸有成竹的故事启发我们:

1、只有通过刻苦训练,才能把理想变为现。

2、无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在动手前做好充分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否则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出现一些难以避免的错误。

(作者:佚名)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胸有成竹的故事及寓意 文与可胸有成竹的故事.PDF
分享链接:http://www.gushidq.net/story/chengzhuzaixiong.html
相关内容
  • 多多益善的故事简短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物典故

    多多益善的故事简短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人物典故

    多多益善是哪位人物的典故?多多益善的主人公是韩信,“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来源于淮安民间传说故事。多多益善的意思是越多越好,是由汉高祖刘邦和淮阴侯韩信的关于“带兵”的对话延伸出来的故事典故。

  • 沧海一粟的故事 苏轼游黄州赤壁的故事

    沧海一粟的故事 苏轼游黄州赤壁的故事

    沧海一粟的故事讲述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与朋友们月夜泛舟畅游赤壁、怀古伤今的情景,记录在了《赤壁赋》中。被贬谪黄州是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期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赤壁赋》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

  • 蚍蜉撼树的故事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蚍蜉撼树的故事 蚍蜉撼树是什么意思

    蚍蜉撼树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调张籍》,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当时,李白和杜甫去世才几十年,有些人对李杜的作品横加批评。韩愈不同意,专写了这首诗给他的朋友张籍,表明他的态度。“蚍蜉撼树”的成语故事告诉人们要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 自食其力的寓言故事

    自食其力的寓言故事

    自食其力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个齐国人在马厩里帮兽医做帮手的事情,当被人瞧不起时,他反驳道,“我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没什么丢人的。”自食其力的故事告诉我,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都是值得自豪的。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3  www.gushidq.net  故事大全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浙ICP备1303174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storystyle

百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